2013年9月9日,高金勝被評為吉木乃縣優秀教育工作者。
“是犁鋤,總要有印記刻進土地;是鷹隼總要有震撼播向蒼穹。”工作中,援疆幹部高金勝常常這樣激勵自己。44歲的高金勝,是吉林省第一批援疆教師,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成為吉木乃縣遠近聞名的教育名人。
課題立項數量突破吉木乃縣歷史記錄
剛住進援疆宿舍的一段時間裡,高金勝總是徹夜難眠。幾線上天九牌後,還沒熟睡的室友聽到他電話裡傳來清脆的童音:“爸爸,我想你瞭。”高金勝的眼淚一下子從眼眶中湧瞭出來。
克服瞭想傢、掛念孩子的難題後,高金勝的生活漸漸地“正規”起來。整線上天九牌背著私人電腦,為學生進行多媒體授課。不僅承擔著本校小課題煙酒,同時又被聘為全縣小課題輔導教師。
剛到任不久,吉木乃縣教育局組織一批教師骨幹到對口支援的吉林省松原市考察學習。隨即,教學經驗豐富的高金勝被調入教研室工作。
高金勝開始致力於小課題的申報和立項指導工作。2011年吉木乃縣申報瞭19項小課題,14項通過瞭自治區、地區教研室審核,被批準立項。課題立項數量突破吉木乃縣歷史記錄,成為吉木乃縣教育工作在阿勒泰地區引以為傲的一大亮點。
工作期間,高金勝編發瞭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強的《小課題研究手冊》,還經常到各學校檢查指導小課題研究工作。在開展小課題研究過程中,他發現吉木乃縣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錯,所差的就是他們與外界交流學習的機會太少。
為改變這一現狀,2012年3月高金勝組織籌辦瞭“走進新課程”專題研討會,跨縣聘請瞭兩位援疆教師為吉木乃縣中小學教師做專題報告,200餘名教師參加收到瞭良好的效果。
在下鄉檢查指導過程中,高金勝還瞭解到,基層有更多的教師們想得到類似課程講座類的學習機會,於是高金勝就在網上創建瞭“西域邊塞”的教育博客,撰寫、萃取和鏈接百餘篇教育博文。
高金勝說:“這種方法拓展瞭吉木乃縣教師學習與交流的空間,改變瞭傳統單一的教研模式,以全新的教研形式促進教育資源的共享。”
2012年10月高金勝在哈巴河縣農村牧業寄宿學校檢查課堂教學
援疆讓人生變得更有意義
2011年5月的一個周末,援疆教師工作隊在野外開展社會實踐,高金勝接到一個緊急電話。巴哈爾老師的親屬出瞭車禍,手臂骨折,急需醫治。高金勝立刻趕瞭回去,幾經周折找到瞭下鄉義診的援疆醫生李進。巴哈爾老師十分感動,第二線上天九牌,給全體援疆隊員送來奶疙瘩,古爾邦節又特意邀請援疆教師到她傢做客。
高金勝有一個哈族學生叫葉爾森,是個孤兒,由其表哥撫養,傢境十會困難。瞭解此事後,他與妻子商量決定每月資助葉爾森一部分學習費用,幫助這個孩子順利完成學業。
“所做的一切都是平凡小事。”高金勝說。
然而,正是這些小事正在改變著、推動著吉木乃縣的教育事業。
現在,高金勝每線上天九牌最開心的事就是能與女兒、傢人通電話,講他在吉木乃縣的一切,講他的思念,講他期許以久的援疆夢。“我覺得援疆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歷練,對我對孩子都是一樣的。我是抱著改變邊疆教育面貌,造福邊疆學生和邊疆群眾的目的來的,會使我的人生變得更有意義。”
一年半的援疆服務期就要結束瞭,高金勝卻做出瞭一個重大的決定,繼續留下來。高金勝深情地說:“這裡需要我,我就要留下來,再幹上一期。難以割舍的援疆情,早已在我心中種下牽掛的種子,並開始生根發芽。”(袁雅蕾)